中國有一句老話——“千金難買老來瘦”。如今,肥胖會帶來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觀念已深入人心,所以很多人覺得老年人清瘦一些會遠離各種疾病。但真的越瘦越好嗎?有些老人家為了瘦,有些為了節約,每天吃很少的飯菜,瘦的皮包骨頭,樓梯都爬不動,甚至走路顫顫巍巍的,這真的是健康嗎?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肌少癥。
一、什么是肌少癥
肌少癥是一種隨著年齡增加而出現的肌肉質量、力量和功能下降的衰老綜合征,伴隨著失能以及生活質量降低的風險。它作為老年性綜合征中的一種,具有發生率高、進展隱匿、漸行加重、危害廣泛等特點。
二、發生肌少癥的原因
肌少癥的原因與年齡、運動、營養、疾病等有密切的聯系:
1.年齡增長:隨年齡增長,性激素水平降低、線粒體功能減退等原因均會影響肌肉代謝,從40歲開始肌肉即開始出現流失。
2.運動減少:缺乏運動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減少肌肉量,加速肌少癥的惡化。
3.營養不足:缺乏能量及蛋白質可導致肌肉的喪失。此外,一些微量營養素,如維生素D缺乏等也是肌少癥的風險因素。
4.消耗性疾病:一些慢性炎癥性疾病、心肺疾病或腫瘤,可能會加速肌肉的代謝,從而引起肌肉的減少。
三、肌少癥的危害
肌少癥是老年衰弱的綜合癥狀之一,也是老年人群失能、致殘的重要危險因素,可導致:
1.跌倒風險增加。
2.影響機體抗病能力和疾病的恢復。
3.導致胰島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。
4.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。
5.導致和加劇骨質疏松、關節炎等疾病。
6.增加老年人的死亡率、致殘率。
四、如何判斷存在肌少癥
肌少癥缺乏特異的臨床表現,患者可表現為虛弱、容易跌倒、行走困難、步態緩慢、四肢纖細和無力等。
肌少癥的診斷主要通過三個方面判斷:肌肉功能減退、肌力減退、肌量減少。肌肉的功能和肌力可以通過步速和優勢手的握力來評估。當步速低于1m/s,握力男性小于28kg、女性小于18kg時,就要提高警惕,進一步進行專業的肌量測量,確定是否患有肌少癥。
五、肌少癥的防治
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肌肉量會逐年遞減,年齡的遞增無法逆轉,但是如果老年人積極做到以下幾點,仍能有效防治肌少癥。
1.做好慢病管理,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并及時治療導致肌少癥的高風險慢性疾病;戒煙限酒、減少久坐不動等不良習慣,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預防發生肌少癥。
2.適當運動:老年人要堅持一定量的有氧運動和抗阻運動, 老年人進行肌肉力量鍛煉,首先要安全,采取小重量、多次數的肌肉耐力鍛煉,安全且更容易堅持。借助自身重量,或小啞鈴、礦泉水瓶、彈力帶等小工具提供阻力。重點鍛煉下肢、胸背部和肩臂部大肌肉群。
注意事項:①.肌肉力量鍛煉最好隔天做一次,即一周3次。每次鍛煉四個部位肌肉,每個部位選一個動作,練30分鐘左右。②鍛煉要循序漸進,隨著力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加阻力,只有這樣才能不斷
刺激肌肉生長。③營養要跟上,多吃一些優質蛋白質食物,如低脂高蛋白食物,促進肌肉生長。④還要注意的是,多參加戶外活動,足夠的日曬時間有助于避免維生素D的缺乏。
如需診療,歡迎咨詢常州市中醫醫院老年病科
地址:常州市中醫醫院1號樓2樓內科9診室
時間:周一至周六全天,周日上午